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全国领先。为助推交通强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策应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立足长三角、放眼全国、辐射全球,推动智能交通、数字交通技术一体化创新发展,同时为了营造2023年10月在苏州举办的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的浓厚氛围,经协商决定联合举办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一届“姑苏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
本届大赛以“数字交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建造、管理、出行、服务等领域,整合行业创新资源,集聚行业专家智慧,营造行业创新氛围,发现基于交通智能化、数字化的创新技术,打造富有活力、具备潜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智能交通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和培育交通智能化、数字化产业,为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智能交通领域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一届“姑苏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方案的审定、大赛重大问题的研究处理、大赛结果的审定;组委会下设执委会,负责大赛的具体组织执行工作;执委会下设专家组和秘书处,具体负责大赛技术指导和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主 任:
史和平 江苏省政府原副省长、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
副主任:
刘 斌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张 岚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周 奇 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
邬 斌 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
翁文磊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
季倩倩 上海市城投集团总工、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长
江里程 江苏省纪委原副书记、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副理事长
金 凌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凌耀初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施嘉泓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顾 潮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冯少东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张海涛 江苏省总工会副主席
熊 俊 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
施郁佩 江苏省妇联二级巡视员
孙晓明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
刘国富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张卫华 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
周苏红 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
方 芳 浙江省妇联副主席
孙革新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刘少华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张文静 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
叶 征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龚明珠 安徽省妇联一级巡视员
委 员:
李哲梁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
凌建明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
刘钧伟 上海市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胡奕军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智慧交通处处长
谢仇伟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范 健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政治处处长
杨桂新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李建方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
蒋先宏 江苏省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
陶 莉 江苏团省委青年发展部部长
丁同俊 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部长
陈 飞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陈 峻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
张宏霞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秘书长助理
董学武 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裁
沈 坚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宏光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 任:
江里程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副理事长
副主任:
刘 斌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王永安 江苏省港口集团原董事长
金 凌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凌耀初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杨卫东 华设设计集团董事长
孙晓明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
孙革新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季倩倩 上海市城投集团总工、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长
谢生勃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副总经理
委 员:
李哲梁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
凌建明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
刘钧伟 上海市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胡奕军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智慧交通处处长
谢仇伟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范 健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政治处处长
杨桂新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陈 飞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陈 峻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
张宏霞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秘书长助理
董学武 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裁
智 勇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政企客户中心总经理
王昌将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修和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组 长:
金 凌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副组长:
3-4名,由三省一市交通厅推荐组成,大赛专家组设组员若干名,由交通部专家、三省一市交通专家组成
秘书长:
杨卫东 华设设计集团董事长
副秘书长:
李哲梁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
刘钧伟 上海市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肖军华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李 逵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智慧交通处副处长
谢仇伟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
陆 毅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副处长
张宏霞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秘书长助理
马 骏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科信处处长
董学武 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裁
智 勇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政企客户中心总经理
丁 嵘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青专委副秘书长
刘志远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
陈修和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志刚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
严 磬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
在公路、水运、铁路、航空、邮政、城市公共交通及其他新业态领域中从事智能交通研究、设计、实施、管理、产品研发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相关高校的科技人才。
本次大赛采取自由组队方式,参赛团队不超过10人(含10人),每个参赛团队应明确第一完成人。第一完成人根据项目分工原则上不超过3人。其中:参赛人数在5人以下(含5人)的团队,第一完成人人数不超过1人;参赛人数在6-8人的团队,第一完成人人数不超过2人;参赛人数在9-10人的团队,第一完成人人数不超过3人。
有多个单位组团参赛的,以主要人员所在单位报名或独立命名团队名称后报名。参赛作品通过初赛后团队人员不得变更。
作品条件:根据本次大赛主题,大赛重点关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各类交通运输方式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营管理各阶段及全生命期的创新应用,关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落地应用,鼓励具有产业化前景、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产品、系统参赛。
参赛作品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可丧失参赛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组委会保证所有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都会得到切实保障。
初赛评审办法
一、专家资格要求
评审专家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1、政治立场正确,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责任心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5年以上相关专业从业经验。特殊行业的专家,在本专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或知名度,可以放宽到中级技术职称。
4、未开展职称评定的行业,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15年,且得到所在单位对其专业技术能力认可的。
5、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审等相关工作。
6、本人自愿以独立身份参加大赛各项评审工作,并自觉接受大赛组委会、执委会的监督管理。
二、专家名单产生
初赛评审专家由各赛区组织邀请,建议评审专家主要来源于国家部委、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需涵盖管理、技术、研究等业务领域。
初赛评审专家组人数拟定为每个赛区7-9名,其中设置初赛评审专家组组长1名。拟按以下组成:
1、大赛组委会、执委会代表1-2名;
2、初赛特邀评审专家5-6名。
三、专家确认
各赛区需综合考虑专家组成,并在初赛评审会议前10个工作日内将拟邀请专家名单报大赛执委会审核确认,方可进行评审。
四、评审办法
在评审过程中,专家观看视频/PPT/现场汇报,并结合参赛作品情况表等资料,综合考虑作品选题、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及材料准备等方面,对各个参赛作品进行评定打分,根据平均分对作品进行排序,按规定比例推选作品晋级大赛复赛。
复赛评审办法
一、专家资格要求
评审专家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1、政治立场正确,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责任心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5年以上相关专业从业经验。
4、未开展职称评定的行业,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15年,且得到所在单位对其专业技术能力认可的。
5、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审等相关工作。
6、本人自愿以独立身份参加大赛各项评审工作,并自觉接受大赛组委会、执委会的监督管理。
二、专家名单产生
复赛评审专家由大赛秘书处组织邀请,评审专家主要来源于国家部委、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需涵盖管理、技术、研究等业务领域。
复赛专家组人数为11-13人,其中设置复赛评审专家组组长1名,副组长若干名。拟由以下人员组成:
1、大赛组委会、执委会代表1-2名;
2、各赛区初赛专家代表5名;
3、大赛特邀评审专家6-7名。
三、专家确认
复赛前10个工作日,由秘书处形成复赛评审专家组建议名单,报大赛执委会审批确定,方可进行评审。
四、评审办法
每位专家独立评审,现场独立打分。晋级复赛的作品根据抽签次序进行汇报与演示(视疫情防控需求进行线上/线下汇报及演示),并由专家提问。
每个项目评审时间为10分钟,其中汇报时间为6-8分钟、答辩时间为2-4分钟,每位专家根据评分表中的指标对作品进行现场独立打分,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后的算术平均分为作品的最终得分,按得分高低确定作品的名次,按复赛作品数量的前40-50%推荐晋级大赛决赛。(其中高校作品将独立进行打分、排名,并按同样比例选拔晋级大赛决赛)
决赛评审办法
一、专家资格要求
评审专家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1、政治立场正确,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责任心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3、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5年以上相关专业从业经验和类似大赛评审经验。
4、未开展职称评定的行业,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15年,且得到所在单位对其专业技术能力认可的。
5、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审等相关工作。
6、本人自愿以独立身份参加大赛各项评审工作,并自觉接受大赛组委会、执委会的监督管理。
7、具有类似大赛评审经验。
二、专家名单产生
决赛评审专家由大赛秘书处组织邀请,评审专家主要来源于国家部委、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需涵盖管理、技术、研究等业务领域。
决赛专家组人数原则上拟定为15人,其中设置决赛评审专家组组长1名,副组长若干名。拟由以下人员组成:
1、大赛组委会、执委会代表3-5名;
2、大赛特邀评审专家10-12名。
三、专家确认
决赛前10个工作日,由秘书处形成决赛评审专家组建议名单,报大赛执委会审批确定,方可进行评审。
四、评审办法
晋级决赛的作品根据抽签次序进行汇报与演示(视疫情防控需求进行线上/线下汇报及演示),并由专家提问。每个作品评审时间为 15 分钟,其中汇报时间为 8 分钟,答辩时间为 7 分钟。
每位专家独立评审,现场独立打分。评审采用实名打分制,具体打分方法为:
1) 拟推荐特等奖作品 1 件,打 5 分;
2) 拟推荐一等奖作品 3 件,打 3 分;
3) 拟推荐二等奖作品 6 件,打 2 分;
4) 拟推荐三等奖作品 10 件,打 1 分;
5) 其余作品不打分。
为方便专家高效、合理评判作品,较好地区分出作品之间的差异,会务组提供了每件作品的“评价过程记录表”,专家可根据“评价标准”中的指标对每个作品进行打分。在所有作品汇报结束后,专家可参考作品“评价过程记录表”中的分数对每件作品进行打分,得分之和即为作品的最终得分,并根据最终得分高低对作品进行排序。作品得分数相同时,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打分高低排序,由评审委员会根据排序遴选确定各等级获奖作品。
最终决出:特等奖 1 名、一等奖 3 名、二等奖 6 名、三等奖 10 名,优秀奖 20 名。
地点:苏州市政府会议中心
本次大赛采用网络报名方式。企事业自主报名及经行业主管部门推荐报名的参赛选手,登录大赛官网https://www.yitsc.com.cn报名注册,并按要求完整、准确、真实地填报参赛相关信息。
本次大赛采用网络提交作品方式,参赛选手在大赛统一官网提交参赛作品。作品可涵盖公路、水运、铁路、航空、邮政、城市公共交通及其他新业态领域,可以是有应用前景的实物产品、系统软件,也可以是算法、模型等。
各赛区根据大赛组委会的统一要求,组织专家对报名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有赛道的按赛道进行评审),确定晋级复赛的作品。晋级复赛的作品需具有创新性强、经济性好、实用性高的特征,并在规定比例内(不超过提交有效作品数量的25%比例)。
大赛执委会组织专家对晋级复赛的作品进行评审,包括介绍、演示、问答等,全体评委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等对参赛作品进行打分,按规定比例确定进入大赛决赛阶段的作品(暂定为40-50%,暂定40件作品进入决赛)。
大赛执委会组织专家对晋级决赛的作品进行评审,包括介绍、演示、问答等环节,全体评委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等对参赛作品进行打分、排序,可根据需要进行现场网络直播和观众投票,最终确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获奖作品名单。
大赛颁奖典礼及获奖作品展示将结合2023年10月的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举行。颁奖现场将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嘉宾出席颁奖典礼,并颁发大赛组委会设定的各类奖项。同时部分获奖作品将获邀参加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展览、学术交流及现场观摩等活动。
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1404号